禁毒扶贫 并重共进

  • 中越边境,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委会拉祜寨。这里生活着33户168名群众,他们是云南拉祜族的一个支系,被当地人称为“苦聪人”。新中国成立前,“苦聪人”整天手拿猎枪、弓弩穿梭于丛林中,曾自称是“虎背上的汉子”。绿春县建县后,“苦聪人”逐渐走出山林,告别打猎生活,实行定居定耕。

    然而,走出大山的“苦聪”群众不幸接触到了鸦片。由于缺乏常识和缺医少药,有的村民开始把鸦片当作药品来吸食。吸食鸦片的群众丧失了生产生活能力,整天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不种粮食、不种蔬菜、不养家禽,甚至逐渐私自变卖田地,生活来源只能长期依靠政府救济,一度成为边境特困区、民族“直过区”、毒品重灾区“三区重合”的典型贫困村。2017年5月,原云南公安边防总队红河边防支队绿春边防大队平河边防派出所民警入户逐一进行尿检,有89人的尿液呈阳性。

    小康路上,不能让一个兄弟掉队。为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该所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一手抓禁毒、一手抓扶贫,并制定出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全面打响拉祜寨禁毒脱贫攻坚战。

    由于长期吸毒,村民除了政府的救助外,基本没有其他收入,全村除20世纪70年代政府和边境派出所帮助建盖的11户石棉瓦顶的空心砖房外,都是竹子搭建的草棚房,一家几口人混居在几平方米的草棚内,冬不遮风、夏不挡雨。木头桩、破烂瓦、塑料布,简易搭建的棚子就是一个家,一锅、一碗、一双筷子、一张床就是所有的家当。

    为彻底解决这个难题,确保贫困的拉祜族群众如期脱贫,民警驻村蹲点进行集中帮扶,并协调县镇相关部门硬化进村道路,新建安居房33套,让家家户户住上两层200余平方米的小楼房。针对村民以前人畜混居、垃圾随意丢弃、污水遍地的情况,民警又帮助建起了垃圾收集池和污水处理系统,并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整个村寨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的拉祜寨,33幢崭新小楼依次排列,道路笔直、村容整洁,在深山中显得格外耀眼。

    为增强贫困群众脱贫意识,民警带领22名思想上进、勤劳肯干的村民,先后到普洱、澜沧和开远、个旧等多地的拉祜族地区“拜师取经”,考察学习产业发展经验,更加坚定了村民禁毒戒毒、脱贫致富的目标和信心。

    此外,平河边境派出所协调政府举办农民夜校,教群众识字,同时挨家挨户登门走访,动员家长让适龄儿童上学接受教育,并开展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边境管理相关规定的宣讲,教唱红色歌曲,组织开展广场舞、篮球比赛等文体活动,培养群众的爱国情怀,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这几年,在民警带领下,村民自发在村内成立了‘村歌小队’,进行禁毒宣传。”村民小组长王先山说。

    2016年8月,王先山组织村民自发成立了“村歌小队”,将法律法规编成脍炙人口的山歌,传唱给村民听,引起了村民极大兴趣。

    “其实,之前村里就组织过帮教,每次通知开禁毒大会,村民积极性并不高。现在一说办晚会看演出,村民都来了。”村民杨立甫说。

    “要真正解决拉祜寨的脱贫问题,必须把脱毒放在首位。但如果把全部吸毒人员都送去戒毒所戒毒,那么多小孩怎么办?”在第一次禁毒整治暨脱贫攻坚讨论会上,平河边境派出所负责人李欧表示。

    经过讨论,会议最终确定了“民警监管、群众自治、就地戒毒、发展生产”的工作思路,派出3名民警、辅警24小时驻村工作。此外,民警还发动组建了8人的护村队,由村干部、治安积极分子、邻居和家属等组成的看护圈,实时掌握戒毒回归人员动态,及时了解其生活情况、交往人群、兴趣爱好,不定时地对重点时段、地段进行巡逻,对吸毒嫌疑对象就地进行尿检,不定期地开展帮护工作,防止走上复吸道路。

    经过近3年的努力,如今的拉祜寨是美丽乡村的典范,村民们吸毒成瘾的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吸食人员的增量得到有效遏制,吸食人员虚弱的身体状况逐渐康复,精神状态逐渐向好,经连续几次尿液检测,全村168人均为阴性(合格),从前94%的吸毒率已成功实现100%脱毒。

    今年2月14日,在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脱贫攻坚大会上,红河州委副书记盛高举指出,平河镇“禁毒+扶贫”的联姻模式,让大头村委会拉祜寨实现了“一步跨千年”。至此,拉祜寨168名群众告别过去贫困的苦日子,迈上了小康之路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