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朵花儿唱着歌 每一次通关伴着爱

  • 编者按:如果说生命是一条银河,那么儿童是最璀璨的星光;如果说生活是一首歌,那么儿童是最活泼的音符;如果说世界是一个花园,那么儿童是即将绽放的花蕾。在移民管理工作中,儿童是常遇见、有色彩、很温情的服务对象,边防检查现场以人为本暖暖的帮助,边境地区始终如一无私的帮扶,都传颂着“小手拉大手”“爱心润花朵”的动人故事,印证着移民管理警察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怀。本期,让我们关注数万名每天从深港边境线跨境通关的儿童,以及关爱儿童、奉献爱心的深圳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的民警们,以此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致敬可爱的孩子和可敬的国门卫士。


    在香港上水小学读三年级的陈镜书今天开心极了。他举着奖状,朝远处的爷爷挥手致意,笑容在脸上绽放,“这是我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收到最喜欢的礼物。”

    在深圳口岸通关旅客中,有3万多名和陈镜书一样家住深圳的香港籍儿童,父母双方中一般有一方为香港籍(即单非),很多双方都是非香港籍(即双非)。他们就读于香港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每天需要往返深港两地上学,其中小的只有两三岁,大的十二三岁。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谓:深港跨境学童。


    “睇,我系‘平安小卫士’”

    时间定格在5月30日上午7时,陈镜书手中挥舞的奖状由文锦渡出入境边防检查站颁发,上面“平安小卫士”几个大字格外耀眼。从通过文锦渡口岸通关的2000余名学童中过五关、斩六将,陈镜书成为15名小卫士之一。“睇,我系‘平安小卫士’!”他骄傲地对爷爷说。

    陈镜书今年8岁,妈妈是外籍人士,爸爸因为工作原因经常不在身边,平时都是爷爷照顾。他每天都要乘车到香港上学,在文锦渡口岸通关成了一门“必修课”。别看他现在看起来乖巧可爱,其实以前特别顽皮,是个“孩子王”。

    提起陈镜书,文锦渡边检站民警祖康飞有着说不完的话,“这孩子呀,特别有性格。前年开学第一天,过关的学童都非常兴奋。为了维护通关秩序,我和同事请孩子们排好队配合检查。结果,站在队伍最前面的陈镜书,直接来一句‘干吗要配合你们啊’,给我印象特别深。”

    有个性的陈镜书,很快引起了民警注意。2017年,文锦渡边检站启动“平安小卫士”项目,探索构建“学童自治”模式,通过表彰优秀跨境学童,鼓励他们发挥模范作用,带动其他学童讲秩序、守秩序,共同营造安全有序的通关环境。活泼好动、有号召力的陈镜书无疑是一个出色的人选。

    不过,当民警第一次发出“平安小卫士”邀请时,陈镜书并没有答应,每次过关,对民警很少有好脸色。有一次,陈镜书在口岸冲着保姆发脾气,说什么也不肯坐大巴上学。见状,边检执勤队领导赶紧把他带到身边,耐心与他聊天,细细开导。终于,陈镜书打开心扉,原来他在学校受了欺负,对学校产生了抗拒心理。队领导立即将情况告知他的家长及保姆,一起鼓励他上学。这件事以后,陈镜书对民警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每次过关都主动和民警打招呼。

    “陈镜书非常崇拜警察,希望有一天能当上警察。”陈镜书爷爷的话,让祖康飞记在了心里。今年“平安小卫士”选拔,祖康飞找到陈镜书,问他是否愿意参选,做边检民警的“同事”和“战友”。陈镜书满口答应了。在他看来,成为“平安小卫士”也就实现了“警察梦”。

    自从担任“平安小卫士”,每次过关,陈镜书总能带头讲秩序、守秩序,其他孩子也自然而然地被感染了。此外,他还经常配合民警维持秩序,帮助劝说一些顽皮好动的小孩,俨然一个敬业的“小警察”。

    “‘平安小卫士’活动启动以来,学童通关秩序得到很大改观。”文锦渡边检站负责人吕平说。除了请小卫士们协助维护通关秩序,站里还定期举办警营开放日活动,邀请他们和家长参观口岸执勤现场,亲身体验警械设备,极大提高了学童和家长对边检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你们就是跨境学童的保护神”

    深港跨境学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香港回归之前,这一群体仅有数百人,随着近年来深港两地人员、经贸往来日益频繁,以及受到通关便利化等多重因素影响,深港跨境学童的数量连续多年呈上升趋势。

    杨漫红是罗湖口岸最早一批跨境学童的家长,对于孩子的通关安全,她一直非常担心。早期,罗湖口岸跨境学童与普通旅客混合验放,虽然有保姆公司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但口岸人流混杂,孩子常常淹没在人流中。“一到客流高峰期,万一其他旅客把孩子挤受伤了怎么办?”怀着担忧的杨漫红选择每天和孩子一起上下学,“实在太折腾了。”

    随着跨境学童数量急剧增长,学童通关安全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罗湖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于2003年9月,在罗湖口岸率先开通“深港跨境学童专用通道”,将学童与其他旅客分开验放,随后又设置“学童专用候检区域”“学童集合点”,安排专人维持秩序,切实做好学童验放区的安全防护。

    “一开始我还是不放心,毕竟过关的孩子这么多。”专用通道刚开通的时候,杨漫红跟着过了几次关,看到秩序确实好了很多,又有民警在旁看护,才真正放下心来。

    “深港跨境学童专用通道”在罗湖口岸试点成功后,迅速在深圳各口岸推广开来,如今,在深圳有学童通关的口岸,学童专用通道和专用候检区域已经成为标配。

    创新举措卓见成效,罗湖边检站获得极大鼓舞,开始探索新的服务工作机制,努力在实现跨境学童动态管理上下功夫。自2016年起,每到开学前夕,罗湖边检站都会组织学童家长和跨境保姆公司代表召开座谈会,提前掌握跨境学童人数,研讨如何做好跨境学童管理,在警力调配与安全防护等方面打好提前量,实现管理与服务前置化,悉心呵护学童的求学之路。

    在一次跨境学童座谈会上,黄菁荭跨境学童校车服务公司为罗湖边检站送上锦旗——“跨境学童保护神”。该公司负责人黄菁荭说:“非常感谢你们为跨境学童通关工作做出的努力,你们就是跨境学童的保护神,有你们在,我们很放心!”


    “通关变得更加快捷,‘滴’一下就过关”

    “小朋友请坐好,看着这个镜头。”在深圳湾口岸出入境自助查验信息采集中心,边检民警正耐心地指引学童完成信息采集。很快,一张硬币大小的电子标签就办好了。

    别看电子标签体积小,用处却很大,里面包含了学童出入境证件资料和学童采集照片,具备单独的识别码,是“学童电子标签查验系统”的核心。学童出入境时,系统通过感应器非接触式读取标签并自动关联调取资料,查验系统自动对证件资料进行查验,民警同时进行人像比对后放行,出入境手续便完成了。

    谈起“学童电子标签查验系统”的研发应用,最初参与该项工作的深圳湾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七队副队长马灿利深有感触。

    2009年,每天经深圳湾口岸过关的学童不足800人;从2010年起,学童数量呈爆发式增长,至2019年学童人数近8000人。由于跨境学童通关时间固定、通关人员密集、服务需求较高、管理难度较大,如何提高通关效率、降低安全风险,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

    “2011年底,站里提出改进学童查验模式的设想。我们最初的灵感来源于IC卡,设想学童通关查验能不能简化程序,‘滴’一下就过关。”马灿利说,当时技术保障人员通过反复论证,在充分保障查验安全的基础上,确定了这种查验模式的可行性。

    深圳湾边检站民警杨帆当年参与了学童自助通道设计改造工作,他的手上留有一条那时造成的疤痕。“为不影响白天口岸的正常通关,我们搞安装试验基本在深夜进行。有一次,在安装改装后的自助通道时,我的手不小心被划了一道大口子。”

    2012年11月,在研发民警的努力下,深圳边检总站反复调整改良、不断优化设计,终于研发出“学童电子标签查验系统”,验放一名学童由之前的20秒降低到仅需3秒,查验效率大幅提高。

    “学童电子标签查验系统”一经推出,便受到学童家长、香港学校和大巴运输公司的一致好评,香港学校和运输公司等84家单位联合向深圳湾边检站赠送“阳光国门 学童卫士”匾额,同时该项工作被评为2017深圳关爱行动“百佳市民满意项目”。

    2016年,深圳边检总站技术研发团队基于电子标签,又成功研发了“学童移动终端查验系统”,并在皇岗口岸的出境方向和沙头角口岸的出入境双方向实施学童免下车查验服务。2017年,以“学童电子标签查验系统”和“学童移动终端查验系统”为基础的“深港跨境学童专用查验系统”,代表原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参与全国公安机关改革创新大赛,荣获铜奖;在深圳市直属机关工委举办的“党建杯”创新大赛中,荣获服务创优组一等奖。


    “警察叔叔,明天见!”

    6月10日清晨,在宽敞的沙头角口岸出境场地,两个身着校服的小朋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他们是来自香港打鼓岭幼儿园的小墨晗和小墨桐,是一对年仅2岁半的龙凤胎。由于家在沙头角,他俩每天天没亮就要起床,来到沙头角口岸乘车前往香港上学。

    因为年纪太小,两姐弟都没法独立登车,一旁的沙头角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小天使服务队”民警白晓宾赶紧上前将他俩抱上车。为了行车过程中的安全,小墨晗和小墨桐一般都分开坐,方便同车的哥哥姐姐照顾他们。谁知这天和小墨晗同排座位的小姐姐请假了,老师便安排他和小墨桐一起坐,但小墨晗一直闹腾,拒绝和姐姐坐在一起。

    白晓宾见状,立即蹲下身来和小墨晗聊天。原来早上小墨晗本就不愿意起床,搭乘公交车时又被姐姐抢先一步上车,便发起脾气来,负面情绪一直蔓延到校车上。白晓宾拿出哄自家女儿的本领,先是用手中的查验工具为小墨晗办理出境手续,给他看查验系统中的照片,又拿出钥匙扣上女儿的照片,告诉他这个小姐姐也曾经坐车不老实,在车上重重摔了一跤后再也不敢乱动了。经过耐心引导,小墨晗终于同意让一个小哥哥坐在他身旁照顾。

    当白晓宾完成查验工作要下车时,小墨晗竟然从座位上溜下来,扑到白晓宾的怀里,说道:“警察叔叔,明天见!”很快,这辆载满学童的巴士安全驶离口岸。

    “每次小墨晗他们来口岸,都有‘小天使服务队’民警帮忙抱着上车、验证,有时孩子困得不行,直接在民警怀里睡着了。”校方服务公司负责人邓女士说,现如今深港跨境学童入学年龄呈现越来越小的趋势,像小墨晗这样2岁开始入学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么小的孩子一大早起床,睡眼惺忪,走路都不稳当,多亏了边检民警贴心照顾。

    据了解,每天往返沙头角口岸的学校老师、职工和学生有1300人左右,由于上下学时间集中,每天7:30至9:00,11:30至13:00,16:00至17:30,口岸就会迎来客流高峰。以前,幼儿园学童要一一下车到验放大厅排队候检,孩子们在一起嬉戏打闹,四处乱跑,特别危险。

    为确保学童安全快捷通关,2009年,沙头角边检站立足工作实际,深化勤务改革,首创推出深港跨境学童免下车服务。为了将服务延伸到“最后一米”,经过认真研究部署,2015年11月,沙头角边检站正式组建“小天使服务队”,专门负责学童出入境查验、现场引导、随车监护警戒等工作,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切实将各项服务举措落到实处,成功搭建起一座守护学童通关的“安心桥”。

    当被问起队名由来时,“小天使服务队”副队长贾晓芳笑着说:“小天使既指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深港跨境学童,也寓意我们服务队民警安全、贴心的执法服务,如小天使般陪伴学童平安通行。”

    如今,“小天使服务队”早已成为沙头角边检站的闪亮服务品牌,获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先后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获评深圳市“青年文明号”称号。

    “只要看到孩子们安全过关,再辛苦也值了!”

    “天快亮了,咱们得赶紧起来坐第一趟地铁,别错过送娃娃们过关的时间!”又是一天清晨,老伴儿督促着赵新群6点出门,赶往福田口岸。他们是相濡以沫45年的老夫妻,也是深圳口岸义工志愿服务队并肩作战的义工伉俪中一对典型代表,忙碌的身影经常穿梭在深港跨境学童中。

    赵新群今年69岁,入党22年,从事义工16年,在公益岗位累计奉献17000余小时,现任深圳市罗湖区翠锦社区党委第七支部书记。妻子曾体荣的党龄则达45年,做公益时间更长。1982年,特区开发初期,赵新群就来到深圳,不久调到深圳市机械工业公司工作。

    “中铁十三局修建落马洲大桥,第一节拱型桥梁的钢模板,就是在我们公司加工预制的,所以我对皇岗、福田口岸有很深的感情。”赵新群说,2015年11月,他参与组建了福田口岸志愿服务队,协助边检民警维护口岸通关秩序,为通关旅客提供咨询引导服务。3年多来,他把别人晨练的时间用在一心一意做义工上。

    “在口岸服务的这些年里,认识了不少小朋友,只要看到孩子们安全过关,就觉得再辛苦也值了!”在赵新群眼里,福田口岸是他帮助别人而收获“谢谢”最多的地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一个小女孩过关时忘了带证件,赶不上赴港校车,急得哭闹起来,把小手机都摔碎了。赵新群以长辈的身份安抚她的情绪,同时联系家长送来证件。第二天,小女孩特意跑到赵新群面前说,“谢谢赵爷爷”。

    每天早上,有很多与赵新群夫妻一样的义工在为守护深港跨境学童安全通关而忙碌着。有的在安抚哭闹学童,有的在黄线处协助维护通关秩序,有的在手把手教孩子使用自助通道……

    “他们的工作极大地缓解了边检勤务压力,成为守护学童通关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5月15日,在福田口岸义工咨询服务台启用仪式上,皇岗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边检处副处长何连慧说,“每一位义工朋友都是一颗文明的火种,传播着友爱的信息,弘扬着奉献的精神;每一位义工朋友都是一张‘国门名片’,展示着中华友谊之邦的良好形象,成为城市文明的风向标。”

    正是义工们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感召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口岸志愿服务工作,志愿服务队由组建时的2名义工发展到现如今的近300人,服务时间由刚开始的周末福田口岸客流高峰时段,扩展到现在的皇岗福田口岸常态化志愿服务,服务逐渐规范专业。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除了深圳口岸义工志愿服务队、文锦渡口岸学童家长义工队等各类义工组织活跃在学童集中通关时间段的口岸外,2018年7月和9月,深圳湾、罗湖边检站还先后成立边检志愿服务U站,为服务深港跨境学童注入新的力量。

    “让每一位深港跨境学童安全、快捷通关,始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深圳边检总站总站长李长友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站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总目标,不断提高民警的职业素质和履职能力,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包括深港跨境学童在内的广大出入境旅客,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文中陈镜书、杨漫红、小墨晗、小墨桐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