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7 - 中国出入境观察2023年总第001期
P. 77
I I A U
他久寻仙药不得,花费巨大,便一路向东,到日本
岛便不再归秦,遂成日本开国之祖先。此故事反映
了中日两国文化交往的悠久,徐福的活动是在政府
允许下的正常出入境活动。
汉朝时期,出入境制度已较为成型。大家熟知
的张骞出使西域和苏武牧羊都是古代正常的出入境
活动。张骞“凿空开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和发展。张骞在第一次出使,被匈奴扣留期间,“持
汉节不失”。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使持节送匈奴
使留在汉者”,被扣留在北海等地放牧,时间长达 19
年之久。但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张骞与苏武都持有“节”这一标志其使者和官员身份
的信物,表明西汉政府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出入境管
理制度。汉武帝为了寻求汗血宝马,曾多次派使者到
西域各地,这些使者也应持有政府出入境管理的标
志。东汉时,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勇敢精神著
称的班超“久在绝域”,也是“受节度”的,“奉节带
金银(指印章)护西域”,即政府颁发给其正常的出
自明,但是,一个国家之所以采取了这种管理制度, 入境手续。他的后继者也持有节,可见,当时的出入
正是出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因素的考量。 境管理较为成型。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已经
我国的出入境制度萌芽较早,春秋战国时期, 将节作为使臣的凭证,不仅代表了国家的权力,也是
各国除了修有关隘、城堡和长城以外,还制定有相 出入境的象征。张仪就讲过这样的话 :“且臣奉王之
应的规章制度,以约束人员的流动和保证国家中心 节使楚,楚何敢加诛?”持节出使应该是出入境活动
的安全。魏国李悝变法时,立有《法经》,其中的“越 的一脉相承。
城”即为维护正常出入境管理秩序的规定,“越城, 隋唐时期,我国的出入境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
一人则诛,自十人以上,夷其乡族,曰城禁”。商鞅 局面。唐代对人员进出境管理甚严,进出国边境或者
在秦国变法之时,为增强秦国实力,推行了奖励军功、 关卡都需要持有“过所”,即后世的护照之类身份证
编制户籍和鼓励耕织等措施,他所实施的户籍制度, 明,否则严惩不贷。过所分为正本与副本,正本钤盖
将所有的百姓登记于户籍,不准“澜亡”(随便在国 官印,副本则没有。上面载有批准辞和批准时间,主
内各地之间或者国与国之间流动),既便于互相监 管官员的签署,持证人的姓名、年龄、同行人及物品
督,也便于保全秦国的劳动力,从而确保秦国的战 数量、种类、通行目的等等。行人车马过关者,“必
斗力。据史料记载,秦国还招徕了大量三晋之地的 据过所以勘之”,也就是守关者查验过合格后,方准
农民到秦国垦荒,并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由此可见, 出关。无过所私度者,处一年徒刑 ;越度者,徒一年
移民与出入境管理在各国的实施并不一致。秦统一 半等等。玄奘和鉴真这两位得道高僧,都历经磨难,
以后,秦始皇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其险 最终达成夙愿。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未经政府
阻”,并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驰道,沟通各地联系,战 批准,私自出境,用现在的说法叫偷渡,法律术语叫
国时期各国的出入境管理制度已随着统一而烟消云 偷越国边境。《西游记》中玄奘的通关文牒就是作者
散。后世我国和日本都存在的徐福东渡的传说,正 赋予玄奘公务人员合法出境身份的象征,既有唐代过
是秦始皇时期的产物。据说徐福带领数千童男童女, 所的影子,也有明代路引等的烙印。而鉴真东渡,也
到海中寻找仙人居住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 未见政府的批准,他及属下并未携带任何可供查验的
75